李宇嘉(廣東省住房政策分析核心首席研究員)
某日早上,房協(xié)的朋友們拉我召開會議,探討他的一個大方案:建立一個面向全市的商品房“新舊置換”網絡平臺。朋友告訴我,和其他城市的服務平臺不一樣,這樣的平臺把房地產商、中介公司公司、銀行業(yè)、建筑裝修公司、家具電器公司等但凡房產置換鏈條上的組織,都集合在一起。并且,還規(guī)定所有涉及的公司、組織都要給買房者讓價,讓“新舊置換”跑出來經營規(guī)模來。
如今,房市遭遇的難題是循環(huán)系統(tǒng)受阻:一邊是小區(qū)業(yè)主“賣房子難”,美好人居升級交易無法實現(xiàn);另一邊是流動人口和年輕人“進入車內難”,很難買到適宜的房源。與此同時,房地產商的新盤又“去化難”。商住樓“新舊置換”,各個階段通力協(xié)作,降低交易成本,無房一族取其產,有房子一族優(yōu)其產,房地產商資金鏈斷裂的壓力緩解,當?shù)卣€(wěn)樓市壓力消除,可以說人各有志。
最近,全國各地官方網、非官方“新舊置換”主題活動挺熱鬧,市場關注度很高,根據各地報導,都有好幾千組顧客備案意愿。但一圈聊出來,發(fā)覺真真正正下訂金買房子的用戶很少,僅有十幾組。自然,賣出二手房必須好多個月,也限制了“賣舊買新”完成閉環(huán)控制,其實這個問題其實并不在這里。關鍵在于,核心點在賣房上邊,或是購房者上邊,這也是確定住房政策效果的基本。
從總體上,不論是中介傭金減少,或是新樓盤打折優(yōu)惠,表面上看,的確有“折扣優(yōu)惠”的專屬優(yōu)惠,但實際上,在中介行業(yè)競爭、房地產商競爭的情形下,許多特惠要不各種渠道也可以獲得,要不名不符實,而消費者權利和買房需求等方面切實仿佛很少。例如,“無責退款”兌付不上、買賣房子有缺陷、優(yōu)惠變普慧,怎么處罰開發(fā)商和中介公司,這種好像都沒有明確現(xiàn)行政策。
這正才算是現(xiàn)行政策最應沾墨的地方。又比如,許多二手房可居性不夠,要么就是房間內或樓梯道破舊、外觀不太好,要么就是公用設施缺配簡配。新房子配套方案短缺問題也很普遍,這就使得大伙兒參與的積極性比較低。以往,全國房價上漲可以說“一俊遮百丑”,靠售樓部坑騙、新聞媒體品牌代言就能將房屋賣出。如今,幾乎每個人都直接和間接經歷了房地產市場的周期時間起降,對商住樓營銷套路也略知一二。
因而,如果真堅持不懈口惠而實不至優(yōu)惠,累加鋪天蓋地宣傳策劃,就能將銷售市場情緒調動下去,把低迷扭曲,已經是“老皇歷”了。小編認為,好一點的樓市新政策,一定是以買房者考慮,完成他的住宅心愿,間接性做到現(xiàn)行政策的效果。當目前市面上“新房子”沒有那么多、當產品不nice的情況下,大家就得靠實打實的特惠去吸引參加者。但這些,往往是全國各地“新舊置換”所缺乏的。
例如,房地產商服務承諾,“新舊置換”樓盤價錢總是比各種渠道便宜1個點;中介服務服務承諾,“新舊置換”提成比各種渠道少0.5個點;金融機構服務承諾,“新舊置換”的房源按揭貸款利率低5個百分點;“新舊置換”樓盤房產契稅或個人所得稅遞減,“新舊置換”樓盤若一周內不退款,涉嫌房地產商進到“信用黑名單”。在我問起那位朋友,是否有這些規(guī)定,另一方無奈的擺擺手。
購房需求潛力很大,但需要注意的是,這些需求已經從“是否有”轉為“怎么樣”,就算是最佳選擇已不再是“只求進入車內”的需求。促進“新舊置換”的大好事搞好、促進商品房市場周而復始的大事抓實,就要在供給側結構工作,其實就是二手房和新房補齊短板,從居民(而非賣房)的角度出發(fā),把缺少的配套與服務補上來,也是為了以往付錢,都是住房政策回歸本質。
這也是修補信任感、代理理論迫不得已親身經歷的一個過程。最終再說一點,小編打聽了很多地方,發(fā)覺都無法實現(xiàn)二手房交易帶押過戶。實際上,這也是推動“新舊置換”的好政策,既可以減少成交周期(不讓購房者多跑腿服務),還能降低成本費(削掉過橋墊資過河成本費)。為什么難以實現(xiàn)?金融機構擔憂借款溜了,中介公司擔憂代理商過河盈利沒有了,登記機構擔憂風險承擔。這更能說明問題,各有不同如意算盤,唯獨沒有從消費者的褔利考慮,都說好的現(xiàn)行政策沒法公布,需要大家思索。
報志愿專欄文章僅供參考作者個人觀點。
未經數(shù)字化報網授權,嚴禁轉載或鏡像,違者必究。
特別提醒:如內容、圖片、視頻出現(xiàn)侵權問題,請發(fā)送郵箱:tousu_ts@sina.com。
風險提示:數(shù)字化報網呈現(xiàn)的所有信息僅作為學習分享,不構成投資建議,一切投資操作信息不能作為投資依據。本網站所報道的文章資料、圖片、數(shù)據等信息來源于互聯(lián)網,僅供參考使用,相關侵權責任由信息來源第三方承擔。
本文地址: http:///news/62062.shtml
Copyright ? 2013-2023 數(shù)字化報(數(shù)字化報商業(yè)報告)
數(shù)字化報并非新聞媒體,不提供新聞信息服務,提供商業(yè)信息服務
浙ICP備2023000407號數(shù)字化報網(杭州)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浙公網安備 33012702000464號